科技创新与商业进化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发起“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邀请来自政府、商业、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高层嘉宾,共同探讨影响全球蓝色未来的重要议题,致力于推动前沿的科技与商业交流,构建全球商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面向全球蓝色新未来。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每年在深圳举行,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贸平台。
以下为“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第二十五期。
做客嘉宾是: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
夏颖哲
25 Talk with Blueconomy第25期
财政视角下的气候问题
Talk with Blueconomy
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依照规律运作的。”但现代社会的人们早已忽视了前人的告诫,将宝贵的自然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挥霍且不知珍惜,由此引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了包括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等在内的一系列严峻后果。
如今,人类不断探寻各种治理途径。其中,财政政策因其具有连接国家与市场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财政政策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决策部署,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任务,中央财政通过多项政策渠道予以支持。在治理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财政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本期“Talk with Blueconomy”,我们邀请到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夏颖哲。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中心)主要承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相关的政策研究、咨询培训、能力建设、融资支持、信息统计和国际交流等工作。
采访中,夏颖哲先生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气候问题的看法,以及治理气候变化的财政手段。他还提到,海洋在气候变化的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地利用好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推动海洋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样还会利好蓝色经济的整体发展。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您如何看待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夏颖哲: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是自然环境却每况愈下。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的威胁时,各国相互依存形成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全球性问题面前独善其身,所以各国应加强合作。为此,中国做了很多实践,并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其中,财政政策为气候变化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财政部就《关于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的提案》的答复中表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决策部署,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任务,中央财政通过多项政策渠道予以支持。如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中央财政通过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加大对减污降碳的投入,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开展“煤改气”“煤改电”等工作,减少煤炭使用,促进能源消费绿色转型。
此外,中央财政还通过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重点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构建包括购置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等在内的支持政策体系。
当然,海洋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调节全球气候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领域财政也在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养护水平的提升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Q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夏颖哲:一是经济手段。我们要发挥最为基础的经济调节作用,把环境外的成本内部化,不能仅靠意愿或者说内部驱动力去调节。我们要将财政、货币和产业三大政策相互统筹。前段时期,我们同生态环境部共同推动以环境为驱动的发展模式时,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用于环境改善资金的大量消耗,在这个环境改善的过程中,成本由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弥补,我认为应该通过经济手段来发挥弥补作用。
二是政策手段。全球气候变化的衡量尺度不仅是气温上升,海平面的上涨同样是很重要的数据。但是,不论是降低1度或者下降1米,治理过程都可能都会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有专家预测全球需要150万亿美元,中国则每年需要2万亿—3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金,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参与。同时,我们还需要综合利用税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绿色采购等政策方式,在全生命周期或全链条上支持气候变化相关产业发展,让一些“卡脖子”技术或需要创新的技术能够不断地降低成本,从实验变成应用。从而有效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有效控制全球海平面上升,让大众看到治理带来的实质改变。
Q可否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
夏颖哲:一是发挥财政政策的基础性和支撑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我们的发力点主要是国家重大的战略,包括重点地区、行业、领域以及重大的攻关技术。我们综合利用税收、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绿色采购的方式,通过全生命周期或者全链条的支持政策,促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开发更多的新技术,从而降低气候变化治理所需的成本。
二是搭建一个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中国目前有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很多多边组织也都成立了相关产业的基金,但这些基金怎么发挥作用来撬动市场,怎么去搭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建立一个财政媒介,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三是构建国内国际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际社会上,各国订立了各种气候变化治理的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等。我认为,各种谈判的计划有实质进展,但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怎么去推动这些国际组织的谈判,能够向着好的方面快速地发展。还有,我们的一些国际组织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G20对话机制以及各种双边机制等等,怎样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需要我们通过财政政策去引领。
Q您对于我们气候变化方面的治理有什么展望?
夏颖哲:一方面,我们在气候变化的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做了很多庄严的承诺,怎么在国际社会上来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故事,树立这方面的良好形象,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当然,我也希望能够在海博会这样的国际性活动上,将气候变化列为其中的议题,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激发更多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出行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型商品的不断涌现,都印证了气候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通过投资手段或是政策手段,更好地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