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商业进化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发起“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邀请来自政府、商业、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高层嘉宾,共同探讨影响全球蓝色未来的重要议题,致力于推动前沿的科技与商业交流,构建全球商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面向全球蓝色新未来。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每年在深圳举行,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贸平台。
以下为“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第五十七期。
做客嘉宾是: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57 Talk with Blueconomy第57期
多主体合力
共促海洋环境保护
Talk with Blueconomy
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垃圾涌入海洋,它们不仅污染海水、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塑料颗粒还会污染海域的空气。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的塑料垃圾中,源于包装的比例几乎占了一半,其中绝大部分得不到回收利用或焚烧,因此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成为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期“Talk with Blueconomy”,我们邀请到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马军先生是中国资深的环境专家,他曾出版专著《中国水危机》。近20年来,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的他与伙伴们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信息,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因为其在环保领域的贡献,他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在采访中,马军先生为我们分析了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并着重讲述在塑料污染防治中如何调动价值链上多主体参与,从而实现对塑料污染的源头治理。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及其在海洋环境领域开展的工作?
马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成立于2006年,最初关注的重点是水污染防治,之后陆续拓展到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塑料垃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目前也关注碳排放与气候变化。IPE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政府和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蔚蓝地图环境数据库和蔚蓝地图APP两个应用平台,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服务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和政府环境决策,通过企业、政府、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合力,撬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在海洋环境领域,我们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海水水质,二是海洋污染排放源。
我们收集的近海水质数据,主要来自于海洋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信息,当前有约1500个站点实现了定期披露。这些数据会在蔚蓝地图数据平台发布,公众可以通过网站和移动设备如手机等进行便捷查询。目前,从我们观测到的数据来看,海洋水质近年来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但在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周边,海水水质多属于四类和劣四类。2021年,因污染而失去使用价值的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1350平方千米,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此外,污染排放造成海洋生态灾害多发、易发,去年一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生赤潮58次,累计面积23277平方千米。
海洋污染须从源头治理,近海污染的表现在海上,但根源在于陆地。我们密切关注入海河流的水质情况,同时持续收集和汇总全国河流、湖泊、饮用水源地等18000个监测站点的数据。具体到排放源来看,大型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和集中养殖场构成陆源排放的主体,为此我们努力跟进上述污染源,形成对重点排污单位、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集中养殖场环境表现的动态评价。同时我们也收集并呈现海洋开发设施和船舶的环境记录。
企业环境表现和环境绩效的相关数据,已经得到市场的关注和应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应用是绿色供应链,一些全球品牌企业会使用我们的数据对其供应商进行管理,从而推动更多行业和品牌践行绿色供应链。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绿色金融,自疫情以来,我们帮助国内大型银行、金融机构梳理超过30万家贷款企业的环境绩效,用于对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由此已经推动18000家企业改善环境表现,其中大多数位于沿海省市,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减轻海洋污染。
Q塑料垃圾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解决这一问题?
马军:海洋污染主要来自于陆地,而排向海洋的垃圾中塑料是最主要的类型,解决塑料垃圾问题要从源头着手,推动塑料制品回收利用,从而达到减排目的。目前在蔚蓝地图上我们有两个项目与塑料污染防治直接相关,一是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发的垃圾地图,二是与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共同推出的塑料循环地图。此外,我们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中有一部分也涉及塑料包装,以此推动品牌企业履行“减塑”承诺。
其中,垃圾地图是2020年我们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发,并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发起的“指尖环保——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项目,鼓励公众通过蔚蓝地图APP垃圾分类随手拍功能,调研、上传、统计各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这个项目希望能推动全国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推动塑料垃圾的循环再生,从源头上减少这类垃圾的排放。
塑料循环地图是“全价值链模式治理塑料污染”项目的落地平台,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发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这个项目定位于动员塑料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关注塑料污染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作为项目落地平台,塑料循环地图收录了大量生产端企业、消费端门店以及塑料回收与处置企业信息,相关机构可以在地图中更新信息、填报减塑行动案例,消费端门店还可以展示其提供的减塑服务内容,公众则可以通过地图查询企业的减塑情况,并通过门店打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督。
Q您认为改善海洋环境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采取哪些行动?
马军:不同利益方在应对环境问题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执法、充分监管。同时,需要做好海洋功能区划的工作,比如试划生态保护红线等。
企业则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在合规基础上力争超越,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断推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工作。
公众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节能节水、选择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等,也可以关注和参与环保组织开展的工作。过去一年,全国各地有不少网友参与“垃圾分类随手拍”活动,对超过25000个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拍摄,并使用蔚蓝地图APP上的评价指数对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进行动态评价。今年我们将这个活动拓展到100个重点城市,希望能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和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
Q您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建议?
马军: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重要而且关键的区域,其环境质量不仅对本地区的生态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南海的海洋环境保护。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南海,而南海整体来说是中国近海中海洋环境最好的区域,这里还有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好这片区域的海洋环境,有赖于对陆地排放源的有效管理。从我们收集的数据来看,从珠江口排入到海洋的污染物是这一区域最大的污染源,珠江入海口的水质整体处于劣四类,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对珠三角区域乃至于珠江流域的污染治理。
另一方面,我国正进行低碳转型,我们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发了《中国省级和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首期使用该指数对各省及110个重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广东省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深圳的“双碳”工作在城市这一级也走在前列,希望大湾区能持续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推进企业大力减污降碳,同时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海上风电、潮汐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在本地区的应用。
(文章内容为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