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浮式风电未来的前景如何?我们还要走多远才能到商业化发展?哪些方面可能推动得更快一点?
清华大学海洋科技中心主任陈道毅先生在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宏观论坛上就以上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Q: 主持人
请您谈谈中国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和技术上的发展?
A: 陈道毅
海洋能的特点是资源非常丰富,但比较分散。从技术层面来讲,要克服很多困难,依靠技术的进步、产业链的完善和进步,才能推动可再生能源最终走到商业化。
目前可再生能源比较成功的两个方面,一是光伏,第二是风能。风能的发展有点出乎行业的意料。2014、2015年时,海上风能指的是近海水深在10米到50米很窄的条带,这个条带可以安装固定式的桩基,当时风电价格是1.2元/度,火电的电价是0.4元/度左右。最近一两年欧洲通过竞价上网的固定式桩基已经做到0.3元/度,完全达到商业化水平。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是整个行业和产业链的巨大进步,当然也得益于欧洲财政成本比较低。另外深海油气开发装备和技术支持了风电的发展。
那接下来如何得到更多的能源?
固定桩基只能从10米水深到50米水深的条带,超过50米特别是到60米水深,桩机就不安全,70米以上深度肯定要用飘浮式风机。
飘浮式风电未来的前景是可再生能源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资本和政府规划的核心问题,我们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到商业化发展?现在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飘浮式风电商业化道路要比固定式风电晚五到七年,我觉得是非常乐观的估计。
飘浮式风电未来的发展,哪些方面可能推动得更快一点?从全球来讲,海上风电的发展非常迅猛。单个风电机组的发电量在直线上升,GE已经造出12兆瓦,东方电器10兆瓦。风电的规模从原来几个小的风电厂到大的风电厂,规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广东在风电上做了大量的布局,在汕头、汕尾规划了很大一片海域。广东省的海上风电也是面临着大发展。
为了推动进步,海洋再生能、风能必须把实验室建在海上。国外积极推动海上实验场的建设,清华大学也在汕尾推动公共实验场的建设。
未来真正解决风能商业化问题,可能是和氢能结合,如果这个能取得突破,就不受制于离岸。
Q: 主持人
氢能如何改进和调整从而应用到海洋能领域?
A: 陈道毅
主要是制氢,也跟整个国家的氢能使用联系起来,海上风电制氢卖给谁的问题。
氢能和锂电池是两条技术路线,现在很难说哪一条会胜出。但从环保的角度看,氢能比锂电池环保,处理废旧电池时,氢能电池更容易处理。
Q: 主持人
漂浮式和固定式风能最大的区别是不是可以捕获更高的能源?是不是把近海50米的海域全部利用完再建设漂浮式?
A: 陈道毅
如果近海50米以内能够打桩的话,借鉴于国际的水平和技术,我们国家到四毛电价指日可待,就是三几年的时间。50米以外的大片海域必须等漂浮式风机技术成熟,能够商业化。当然,漂浮式风机建造成本远比固定式要贵,但固定桩基安装成本占到总费用的三分之二,漂浮式风机安装相对简单,这部分成本可以节约下来。
Q: 主持人
海外专家和企业在多能互补方面的经验和想法,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A: 陈道毅
实现海洋能商业化,我们的目标是价格降下来,让公司能盈利。多能互补有两方面推动力,从经济考虑,如果整个产业链,包括供应链、使用电力方等每个环节都能把成本降低一点,那这个事就做成了。
另外,海洋能的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更精细的分工。国际间合作使市场规模更大,规模效应更能体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政府层面来讲,也鼓励多能互补。政府更多考虑集约式用海。我给你一片海,希望产出更多的东西,满足更多的目的,当然还要考虑海洋环保。这个事情是多方面、多因素的考虑,我们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