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概要
2020海洋经济博览会海洋资源开发论坛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的主题,共同交流探讨科技前沿和学术难点,深入海洋油气、海洋装备等几个专题,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研究的挑战,对未来制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资源开发策略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针提供一些参考。
海洋资源开发论坛实录(上)
精彩内容
01
主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工程技术创新
嘉宾:高德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向海洋深水区进军面临着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的挑战,特别是深水区的油气资源,产量不高就没有回报。油气井由直井发展到定式井、从式井,再发展到水平井、大位移井、复杂结构井等,井型技术不断发展,以适应油气勘探开发的新要求。
对于深水钻采工程而言,应通过持续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深水钻探、开采储运一体化技术体系的先进性与应用性。同时伴随着信息、材料、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海洋油气开发必然向着信息化与智能化加快发展。
02
主题:深水海底生产系统的成本评估
Cost Evaluation of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s for Deepwater
嘉宾:Prof. Segen F.Estefen
巴西工程院院士
目前有四种场景,场景一是传统浮式作业模式,场景二是从海底到海岸,这包含两种情况,在海底进行气液分离和不进行气液分离。场景三是用两个浮式生产平台以及海底分离器。我们针对这四种场景进行了成本分析。
我们发现CAPEX对于浮式生产系统来说,它的成本低一些,比从海底到海岸低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管道、泵的价格比较高。但是对于浮式作业平台来说,维修、运营、检查的成本非常高,还要考虑到人员的运输情况。
也许在未来,我们可以直接在海底用天然气发电,也就是说运到海岸上的不是天然气,而是将在海底发的电直接运输到浮式作业平台上。
03
主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水下生产系统
嘉宾:段梦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深水开发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安全,降低成本。我们提出了一个原创性概念——高度集成、完全水下、高度智能、完全流动的新一代水下生产系统。
重点要解决深水功能舱结构设计与垂直布局方案,全空间布局与漂浮管汇关键技术,水下生产系统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混输全流动解决方案。特别是完全流动,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围绕“气液混输管道完全流动”问题,我们引入仿生及纳米材料设计理念,重点攻克水下装备实现超疏纳米薄膜、干燥纳米薄膜应用于管路系统的关键科学及技术问题。
04
主题:中国能源安全新战略与实现途径
嘉宾:郭焦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所长
推动能源四项革命、一项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一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二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三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四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五是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技术革命是动力,科技决定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无论是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还是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05
主题: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多孔介质力学研究
嘉宾:王琳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颗粒较小,需要考虑毛细效应。由于毛管力的作用,水合物相边界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区域。
不同开采方式下,储层变形的机制不同。降压法开采,变形主要受水压和毛管压力控制;排水注热法,变形受到毛管压力控制;不排水注热法会产生憋压,变形主要受憋压控制。
从地质力学稳定性角度来说,排水注热法变形是压应变,最安全。不排注热法会出现比较大的拉应变,地层容易失稳。
06
主题: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流固产出规律研究
嘉宾:宁伏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天然气采集面临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开采过程中产生了水、气、砂,这导致出砂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的时空演化特征。南海有着典型弱固结、低渗透、高泥质含量的泥质粉砂水合物储层特点,开采诱发的储层出砂机理与耦合行为更加复杂,急需攻关突破。
我们开发了一套实验装置,简单介绍下这套装置的实验结果。当上覆底层应力一定时,砂质水合物样品出砂量随着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水合物饱和度一定时,出砂量随着上覆地层应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07
主题:深水气井水合物沉积堵塞预测和防治技术
嘉宾:王志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
深水油气和水合物钻采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水合物流动保障问题。在深水中,水合物特别容易引发井桶的堵塞,传统防治方法过于保守,成本高、污染大,注入设备功率有限,需要高效防治的方法。
我们首次提出允许生成,防止堵塞的防治方法。采用双效化学处理机的方法,也就是研发一种能够防治水合物颗粒聚集和壁面附着的双效处理剂。我们还提出了基于变测试制度的水合物防治方法,合理调整测试气量生成顺序。
08
主题:中国南海深水和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
嘉宾:董钊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项目经理
中国南海高温高压条件已经达到了石油工业的极限。高压成因复杂,传统压力测试预测方法误差大,极易造成溢流井漏甚至井喷。另外海上高温高压测试,冲蚀、振动,水合物的风险更高,平台升沉及狭小空间使安全控制难度更大,作业成功率只有56%。
面对高温高压的挑战,我们开展了技术攻关。一个是极窄压力窗口下的高效作业技术,通过井壁增强,把套管结构节省两层,单井减少了两个作业井段,一口井能减少十天的作业时间。我们突破了多元异常压力的精确预测方法,研发了连续循环无压差定量控制钻井技术和双向动态循环井身结构设计方法,使高温高压井下事故率由65%降到5%以上。
09
主题:海上油田高含CO2产出气回注技术研究与探讨
嘉宾:陈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海上油田伴生气资源丰富,目前采用燃烧放空法处理,浪费严重。海上油田注气开发将伴生气注入地下并在后期采出,可延长燃气发动机的使用时间,提高伴生气利用率,并可减排,埋存温室气体。
关键技术有三个,一个是流动控制的技术,包括注采方式和注气调剖技术。二是注气监测技术,通过监测了解油藏驱替动态,及时调整注气方案,确保项目的实施。海上注气项目还受到其他制约,如海上的作业条件苛刻,气源不稳定,此外平台上的空间、重量有限,采出气液分离、回注能力受限。注气设计应在现有气源和气液处理能力下,制订灵活的注气方案。
10
主题:深海强电复合脐带缆多场耦合及失效分析
嘉宾:张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脐带缆多场耦合分析相比单一的热传导分析,整体温度略有提高,基于热—力耦合分析得到的脐带缆温度场平均相对误差更小。
基于力学分析对脐带缆拉伸失效和扭转失效进行了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并通过多阶段贝叶斯网络对脐带缆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一套海洋结构与装备的可靠性分析法。
11
主题:中海油服旋转导向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嘉宾:张玉霖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所长
旋转导向技术可以实现非常精准的高效轨迹调整,具有时效高、风险小、费用低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三维定向井、大位移水平井、防碰绕障丛式井。
未来旋转导向发展的趋势是三个方面,一智能化,随着传感器越来越小,测量会逐渐越来越靠近钻头,未来全工程参数的监测是一个趋势。二高温化,随着深地、深层、深水,非常规开发需求增加,旋转导向高温化也是必须的。三多样化,工具会越来越小、越短、越细,集成度会更高,功能会更丰富。
12
主题:关于深水竖管的研究
嘉宾:Mac Darlington Uche Onuoha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
流线会形成断塞流,尤其是里面有杂质和油混合在一起时。在进行竖管疲劳分析,一定要考虑断塞流,一旦出现断塞流竖管疲劳情况会非常严重。一旦形成断塞流,气就通过不了,只有液体、油可以继续流动。在极端的情况下,断塞流会突然进入分离器,压力会突然下降,气体会喷放出来。
我把我的算法名字叫作“ANHE”,它可以检测竖管里面断塞流的互动和形成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动态特征之间的一些相互作用。当出现严重的断塞流时,竖管振动情况会使竖管出现疲劳,所以在竖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13
主题:浅谈LNG加注系统的关键技术
嘉宾:段青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助理研究员
LNG产业和产业链体可以分为上游开采、中游储运和下游分销,重点关注中游储运和LNG加工船到岸。
目前岸站加注和船船加注需要多人工多次调试人工对接,缺乏精确控制,对接效率比较低,人力、时间成本很高。船船加注都受到风浪流的影响,对对接装置结构要求更加灵活,对接装置尺寸更小,定位识别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