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商业进化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发起“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邀请来自政府、商业、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高层嘉宾,共同探讨影响全球蓝色未来的重要议题,致力于推动前沿的科技与商业交流,构建全球商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面向全球蓝色新未来。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每年在深圳举行,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贸平台。
以下为“Talk with Blueconomy”系列对话第四十七期。
做客嘉宾是:
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发起人
申剑
47 Talk with Blueconomy第47期
民间力量助力海洋保护
Talk with Blueconomy
浩瀚的海洋和无垠的宇宙,千百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探索和发现。从太空眺望,地球是一片被蓝色覆盖的海洋,而水面之下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年复一年,海面之下在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保护海洋生态?
本期“Talk with Blueconomy”,我们邀请到海洋环保组织——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发起人申剑,他与我们分享了参与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的经历,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讲述中国海域近十年的变化,同时对民间参与海洋生态保护提出了畅想。
以下为部分采访实录。
Q您从潜水到后来参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科研工作,能否讲讲这中间的过程和经历?
申剑:我有10年的潜水经历,之前在国外潜水比较多,也看到比如珊瑚礁退化等现象,就想要不要去做一些能够改善海洋生态的科研工作。刚开始很迷茫,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怎么才能参与到科研领域?
后来有一次在帕劳,我们的船离开陆地2天后遇到一位纽约大学的博士,他给我们讲了2个多小时有关蝠鲼的故事,讲它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动物,他的讲述让我们非常想去了解这个动物,后来我们问他需要我们做什么,他说,你们很多人喜欢水下摄影,能不能在遇到蝠鲼的时候多拍一张它的腹部照片给我,拍完以后把照片传到一个网站,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是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基础研究。
刚发起亿角鲸海洋研究中心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能不能通过潜水技能去为科学研究做一点贡献,这样也让我们每次的下潜更有意义。因此我们拜访了很多科研机构,向他们表达了我们的意愿。在与科研机构达成合作之后,我们在安排潜水行程时会刻意增加一些时间,去采集海洋微塑料的样本。我们已经在世界很多海域采集过样本,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科研工作。
我们回看人类的文明史、科技史,其实有很多民间爱好者的参与,特别是在天文领域,很多新的发现来自于民间爱好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更便利地参与到科学活动中。
比如2000年左右Google发起了一项保护人类文明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书籍电子化。在这个计划开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很多古书籍文字使用现有的计算机程序无法识别,于是就有人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将书籍中无法识别的字符制作成图片验证码,人们在使用网络平台的一些功能时,需要先识别验证码中的文字信息,借用这种人眼辅助机器识别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这项保护人类文明的计划中。
所以普通人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需要创造一些参与的渠道和机会。
Q您参与了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可否讲讲这段经历?
申剑:2020年,我们得到去南极的机会,协助完成海洋表层水体微塑料检测与海洋表层塑料污染物路径跟踪检测两项科研任务。当时南北半球大纬度的采样在学界是一个空白,我们想尝试去填补这个空白。当然我也有一些私心,此前还没有人在南极罗斯海开展过水下工作,我希望借此机会进行一次试水,也为之后的下潜积累经验。这次南极之旅,最终两项科研任务都圆满完成了,我们在南极采到了微塑料的样本,小粒径和大粒径都有发现,后续更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由科研机构来完成。
在航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在航道上,或者离航道越近的水体,微塑料的密度会越大,这些微塑料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衣物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的分解物,而是船体的船漆,船漆也会造成一些污染。这是一个发现。
目前微塑料的问题比较受关注,学术界也有很多分析和研究,但是它对人和其他生物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我们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从而造成恐慌,还是要有一个中性客观的态度,就是说微塑料这个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Q您从事潜水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中国的海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申剑:从空间来讲,中国的海域由于纬度的关系,南北的水下风景差别很大,但是各有各的魅力。渤海湾的海底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藻类、鱼类;海南万宁的珊瑚种群数量非常多,珊瑚的原始状态保存的非常好;广东的惠州在能见度好的时候,不论是航拍还是水下风景,不亚于马尔代夫、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的景色。
虽然我已经从事潜水10多年,但仍深刻地体会到隔行如隔山。我是在2017年开始从事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从那开始才真正感受到中国海域的变化,也看到了很多人在付诸行动,让环境变得更好。其中有四点值得分享:
一是与航运有关的法律在不断完善。
二是渔民的意识在改变。比如在浙江象山,这里每年有一个时节会有很多海豚过来。10年前因为大量的炸鱼、滥捕,海豚不来了,鱼也越来越少,渔民意识到这些捕鱼行为不对,现在这些情况已经没有了,海豚也就回来了。
三是野生动物的种群数据在上涨。比如斑海豹、江豚的数量都在上涨。
四是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院校在关注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他们不仅开展监测和分析工作,也针对污染防治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目前总体的形势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Q在您看来海洋生态保护的难点在哪里?有没有一些您觉得比较好的模式?
申剑:海洋生态保护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其实最大的难题还是缺少经费。有很多的研究课题会对生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大家也都知道这些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但是搞研究需要资金支持。
就拿对浮游生物的研究来说,浮游生物是整个生态链的底层,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物种,它是一个总称,有很多的种群。有一些研究认为因为地球变暖,浮游生物种群在下降,但是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还不知道。国际上对浮游生物整体的研究非常少,也很难募集研究资金。目前我们还只是起步阶段,这个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海洋生态保护的科研方面,国际上有一些比较好的模式,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的方向。比如法国“塔拉号”(Tara)科考船,这艘双桅科考帆船由塔拉海洋基金会资助,定期向科研人员开放席位,提供航线、设备等支持,为科学考察和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共享平台;而当它靠岸的时候则又成为一个很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两年前我们也开始筹备一个项目,也接触了很多国内的基金会,希望能造一艘科考船,通过民间的方式来支持科研。这艘船的建造,我们希望能在不影响船体安全性的情况下,一部分由可再生材料制造,比如用回收的渔网制作船帆。
海洋生态保护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它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前期投入会比较大,我们也在一点点推进,希望更多人和机构参与进来,这样海洋保护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
(文章内容为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