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升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海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特在海博会期间举办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论坛以“梦逐大海,走向深蓝”为主题,秉承“更高水准、更高要求、更高目标”的原则,以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发展为主线,围绕滨海及深海工程建设、深海能源资源开发、智慧海洋信息技术等主题,共同探讨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现状及未来趋势,推动我国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及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0年10月16日(全天)
10月16日9:00-12:30(会展中心6楼桂花厅)
10月16日14:00-18:15(会展中心6楼水仙厅)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
深圳市海洋学会、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海洋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大学、深圳市海洋产业协会、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
流程 | 时间 | 内容 |
开幕式 (待定) | 9:00--9:05 | 1.深圳市领导致欢迎辞 |
9:05--9:10 | 2.国家涉海部委领导讲话 | |
9:10--9:15 | 3.中国海洋学会领导发言 | |
9:15--9:20 | 4.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领导发言 | |
主题报告 (岳清瑞) | 9:20--9:50 | 深海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
9:50--10:20 | 海洋油气工程模式与关键技术创新 | |
10:20--10:50 | 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研究 报告人:何友(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 |
茶歇 | 10:50--11:05 | 茶歇 |
主题报告 (方东平) | 11:05--11:35 | 海洋工程结构创新与实践 报告人:聂建国 (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
11:35--12:05 | 海洋土木工程的发展 报告人:王复明(郑州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12:05--12:30 | 国家海洋卫星现状与发展 报告人:林明森(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 |
午餐 | 12:30--14:00 | 自助餐 |
主题报告 | 14:00--14:15 | 签到 |
14:15--14:30 | “十三五”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报告人:王文涛(科技部中国二十一世纪中心)副处长 | |
14:30--14:55 | 基于海上试验场的三位一体海洋研发平台 报告人:陈道毅(清华大学)教授 | |
14:55--15:20 | 基于客户需求的钻井平台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 报告人:刘建成(招商局海洋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 | |
15:20--15:45 | 水下锂、氢与核燃料动力系统 报告人:李建秋(清华大学)教授 | |
15:45--16:10 | 动力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进展 报告人:褚德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工设备设计研发所)副所长 | |
茶歇 | 16:10--16:25 | 茶歇 |
主题报告 | 16:25--16:50 | 深海可控式可视化采样器 |
16:50--17:15 | 国际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进展 报告人:卓晓军(中国五矿集团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副院长 | |
17:15--17:40 | 海上风电的输配电关键技术 | |
17:40--18:05 | 跨海集群工程工业化建造技术 报告人:苏权科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总工 | |
17:50--18:00 | 清华大学张建民院士致感谢辞 | |
闭幕 | 18:05--18:15 | 论坛总结 发言嘉宾:张建民(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
长期从事海洋油气开发技术装备的研究工作。主导超深水钻井平台981的3000米隔水导管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质安全型水下防喷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研发海上稠油少井高产开发技术体系和丛式井网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技术,使渤海油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海上稠油油田;创新海上优快钻完井技术,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使钻完井效率提高3倍左右;发展FPSO技术,使我国FPSO设计建造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我国又一高新技术产业;研发4万吨级开阔海域大型模块浮托安装技术体系,实现设计、建设、安装、调试一体化,使海上油田工程建设工期缩短四分之一左右。研究成果先后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嘉奖。
曾任IET Fellow,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6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论著他引1500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140余人。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是”工程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立二等功5次。
长期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研究成果解决了建筑、桥梁、特殊结构和工程结构性能提升等领域的诸多难题,拓宽了组合结构的工程应用领域。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等职。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首届钢结构杰出人才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现任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海洋土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分中心主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河口海岸与岛礁工程团队首席专家。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学科组成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基础工程防渗修复及应急抢险,解决多项重大工程难题。针对土木、水利、交通及海洋工程基础设施病害检测诊断与修复治理,融合工程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倡导成立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的开放共享综合服务平台——“工程医院”,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长期从事海洋遥感科研和海洋卫星工程建设,是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领军攻克了我国海洋微波遥感资料处理的难题,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卫星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载人航天和海洋卫星地面系统等项目60多项,并在海洋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建设、微波遥感海面风场反演机理研究和卫星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术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专利18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立一等功1次。
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井下力学与控制工程、定向钻井及海洋油气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并获显著应用实效,发表期刊论文500多篇(SCI收录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教育部评聘为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并获两次延续资助。曾担任首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工程与材料学部咨询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