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新型观测平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自主可控海洋数字孪生系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高压消声舱”……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展商数量显著增加、创新技术和成果层出不穷、论坛演讲重磅嘉宾云集,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源源不断注入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海洋高校、院所科创力量云集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著名高校,与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及深圳渊源深厚。今年,超过20家哈工程大学校友企业组团参展,带来众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
如中科探海的多频三维合成孔径声呐,打破国外垄断,是全球两家商用产品供应商之一。广州星航科技基于自触发式北斗系统开发的无人艇、水下救捞机器人等,在水域智能应急救援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深圳志蓝技术自主研发的“水下通信导航系统”,集最先进水声通信和水声定位技术打造,正加快全球布局,得到广泛应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本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参展的高校和研究院所云集。既有中科院地质所、中科院先进院、国家预报中心等“国家队”,也有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老牌”涉海名校,还有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家研究生院、江苏海洋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等近年来向海洋进军的生力军。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推动产、学、研、用、投等多方面深度融合,鲜活案例不胜枚举。他们的参展,呈现了海洋前沿科技“中国智造”的大“秀”。
南方科技大学的ROV-S300水下机器人在安华海洋智能装备(深圳)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与中海辉固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国海洋大学的多普勒激光雷达实现产业化,孵化了青岛镭测创芯有限公司,已有10余型产品定型交付国内外用户。中国海油的“深水舰队”汇集了40余项国内外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不少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力攻关的结晶。广州至远海洋的新型智能无人船填补近岸测绘技术空白,常年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科考合作。
南方科技大学今年带来了海底地震仪、“海上烈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采水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落地、产业化应用。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陈永顺说,2020年首次参展以来,南方科技大学通过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和媒体联动宣传,得到充分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作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作用非常重要。
“海洋科研人”积极贡献智慧之光
从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展览到论坛,再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海洋科研人”戮力同心,贡献智慧之光。本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20余场论坛的重量级,超过100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学者。
中国海洋大学牵头主办的“蓝色牧场与深远海养殖发展战略论坛”,由麦康森、包振民、林鸣、陈松林、王军成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主办的“海洋未来装备产业展望论坛”,哈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的知名专家,纵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海未来产业。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深海资源勘探与开发产业发展论坛”,助力科学高效实现“双碳”目标。
他们的建言献策,对助力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强化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将起到积极作用。
“顶天”“立地”完善海洋创新生态链
在海洋创新生态链中,高校和院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既“顶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立地”促进地方产业需求和发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所属校企,其运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科技园,聚焦海洋无人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成果转化生态圈,引进海洋科技型企业200余家,搭建创新载体28个,2023年6月新上榜科技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
南方科技大学近年来在服务深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协助筹建深圳海洋大学和人才培养上取得重大突破,承办联合国“海洋十年”官方系列活动等,有力提升了深圳海洋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耕海洋,参与的首个科技部重点研发海洋科技类专项,是深圳市“十三五”期间高分通过验收的首个国家级海洋科技专项。该院博士生导师李剑平说,“四届参展,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已成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展示最新科研成果、与国内外涉海单位开展科研及产业交流合作、助力深圳加快培育海洋科技创新强劲动能的重要平台。”
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期间,2023深圳市海洋产业招商大会现场签约13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了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与深圳达成合作意向,这将为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澎湃活力。